那“幽瞳”平静表象下的冷酷,他毫不怀疑。
时间在死寂中流淌,每一息都沉重如铅。
李安的目光落在石桌粗糙的纹理上,大脑如同最精密的机括,在绝境中高速运转。
原主残留的记忆碎片——
关于李国边境的零散印象、宫廷闲谈中偶尔提及的军务、对沈国渗透方式的常识性认知——
被强行唤醒、拆解、重组。
不能全真,那是自掘坟墓。
不能全假,那是自寻死路。
唯有虚实相间,以假乱真,以真掩假,还要…让它自己失效!
一个方案在脑海中逐渐成型。
他缓缓抬起眼,迎向面具后那道无形的、仿佛能穿透灵魂的视线。
声音在空旷的石室内响起,带着一丝刻意压制的沙哑,如同久未开口:
“李国北境,狼山隘口。守将,赵贲。”
他吐出两个关键信息点,语气平铺直叙,仿佛在陈述一个无关紧要的事实。
“其人…性贪,尤好良驹。”
这半句,是基于原主记忆中关于赵贲贪墨军资的模糊传闻,以及李国边将普遍风气的合理推测。
“半月后。。。”
李安刻意停顿了一下,加重了这个时间点。
“按旧例,当换防至后方‘黑石堡’休整。接防者…”
他微微蹙眉,似乎在努力回忆,语速放缓,带着不确定性。
“…似为‘铁林营’都尉,王…王嵩?名不甚清。”
王嵩此人,在原主记忆碎片中确实存在,但职务模糊,调动与否更是未知。
这是虚招的关键。
他给出的信息:
地点(狼山隘口,真实边塞)。
守将(赵贲,真实人物)。
弱点(贪好良驹,基于传闻的合理推测)。
换防时间(半月后,关键节点)。
接防部队番号(铁林营,真实存在)。
接防将领(王嵩,真实人物但信息模糊)。
真在哪里?
狼山隘口、赵贲、铁林营、王嵩,都是真实存在。
假在哪里?
赵贲的贪欲程度、换防的确切时间(“按旧例”留下模糊空间)。
王嵩是否真的接防(“似为”、“名不甚清”)。
更重要的是——
“半月后”这个时间点!
从沈国到李国北境,情报传递、核实、再做出反应,需要时间。
等他给出的“换防”情报被影阁设法验证时,真实的换防时间很可能已经临近或过去。
无论赵贲是否贪马,无论王嵩是否接防。
狼山隘口的实际驻防力量,在情报被核实的那一刻,很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!
这份情报的“价值”,天然带着一个急速消逝的倒计时。
“幽瞳”静静地听着,面具纹丝不动,没有任何肢体语言透露其想法。
那空洞的眼窝仿佛深渊,将李安吐出的每一个字都吸了进去。
是在评估真伪?
是在计算价值?
还是在判断他是否在耍弄心机?
李安说完,石室再次陷入更深的死寂。
他感觉后背的衣衫已被冷汗浸透,紧贴着冰冷的石椅。
他强迫自己保持镇定,目光不闪不避地迎向那片虚无的黑暗。
指尖在袖中微微蜷缩,感受着那枚冰冷铁片的存在。
那是他最后的、微不足道的依仗。
时间仿佛停滞。
油灯的火苗不安地跳动,将两人的影子在石壁上拉扯得更加扭曲、巨大。
终于,“幽瞳”动了。
没有任何预兆,他那只戴着黑色薄皮手套的手,极其自然地伸向桌面上李安推过来的那枚刻着信息的薄竹片。
动作流畅,没有一丝犹豫或审视的停顿,仿佛只是拾起一件理所当然的物品。
竹片被他收入袖中,消失不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