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小刚皱眉:“妈,你的意思是……我们项目背后可能被利用?”
“不是可能,是已经在试图这样做了。”
她不忍儿子卷入权谋与暗线之中,更怕张建华一方拿林小刚做文章,制造所谓“家庭利益输送”舆论漩涡。
“我可以退出这个课题。”林小刚斩钉截铁地说,“我不想你为我分神。”
林雨婷摇头,眼神中浮现坚定:“不能退,退了他们就成功了。你正处在科研起步阶段,这样的实践机会难得。你只要守住原则,剩下的,我来。”
林小刚看着母亲,心头百感交集。他从未像此刻这样清晰地意识到,母亲所承受的,不只是家庭裂痕与过去伤痕,还有来自职场与系统性结构中的双重压迫。
“妈,我站你这边。”他郑重其事地说。
林雨婷笑了,眼角划出细微的纹路:“小刚,有你这句话,就够了。”
**
另一边,张建华得到消息——林雨婷与林小刚已经意识到旧校区招标的深层企图,脸色骤然阴沉。
“她不是一般女人,她会反咬回来。”他说。
“那要不要加速行动?”下属问。
张建华目光冷冽:“不。我们换个角度——推动市政宣传部门联合某些媒体,暗示某‘某家属涉嫌以科研名义牟利’。不点名,但足够让人怀疑。”
“这很毒。”
“但有效。”
**
次日清晨,一则由自媒体“城市视野”发布的文章在朋友圈悄然发酵,标题是:
《科研背后的开发之手:从城市更新看“亲属参与”灰色地带》
文章没有直接提名,但通篇讲述了某旧城区更新中,某研究机构借科研之名申请规划支持,背后“相关人”为负责项目开发的中年女性。字里行间模糊指向林雨婷与林小刚。
网络上的评论逐渐发酵:
“怎么哪里都有裙带关系?”
“学术资源都成开发跳板了?”
“看来有些人真的该查查。”
但更令林雨婷震怒的是,居然有自称“匿名举报人”的人在某论坛公开发布“举报信截图”,内容更是明指“林某为掩盖早年风波,安排子女入项目参与套利,已构成违规”。
她知道,这就是张建华的“新战线”——言论战。
**
傍晚时分,林雨婷亲自来到公司董事长办公室,将那份“举报信”的原始流传路径一一罗列在纸上,并提出正式申请:由独立第三方展开涉地块招标的全过程调查,包括所有专家咨询记录与内部投票表。
董事长看着她,语气前所未有的严肃:“你是公司唯一敢把这种事摊在明面上的人。”
林雨婷沉声说:“我不是敢,是必须。我已经用半条命换来了今天这点职业尊严,不能容许再被人踩在脚下。”
他点了点头:“你放心,公司会配合调查。但你要小心,接下来的攻击,不会只是网上的。”
她苦笑:“从决定回来那一刻开始,我就知道。”
“你儿子……”
“我会保护好他。”她望向窗外渐暗的天色,语气坚定,“这次,无论风有多大,我都不会退。”
**
夜深了。
林小刚坐在自己卧室,刷着手机上那些五味杂陈的评论,眼眶有些泛红。他从没想过,母亲承担着如此巨大的风暴,还要装作波澜不惊地吃饭、开会、微笑。
他点开文档,开始撰写一份《旧校区科研项目规划澄清报告》,一字一句,逐条引用政策,一步步拆解那些故意歪曲的数据和描述。
这不是一场学术报告,这是母子之间的并肩战斗。